決定分娩順利進行的四大要素:
(一)推動胎兒的原動力——產力
產力是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排出的力量,包括子宮收縮力、腹部肌肉的收縮力和肛門部肌肉的收縮力。其中,子宮收縮力是主要產力。當分娩機制啟動以后,子宮會有規(guī)律地收縮,呈陣發(fā)性,從宮底開始向宮頸口推進,有如波浪狀,使宮口逐漸打開,并擠壓胎兒向宮頸口前行。同時壓迫胎囊,使胎膜開始從子宮壁脫落,被擠壓的胎囊不能承受壓力而破裂,也就是破水,胎兒伴隨著羊水的流出通過產道。臨產開始時,每次子宮收縮持續(xù)時間為30秒,間隔時間為10分鐘。隨著產程進展,宮縮力不斷增強,時間加長,每次可持續(xù)30~90秒,一般持續(xù)60秒。宮縮間隔時間也逐漸縮短,從每10分鐘1次直至2~3分鐘1次。無論間隔時間多短,都有一定的間隔時間,這對胎兒是很重要的。宮縮不停止,子宮和胎盤循環(huán)就不能恢復,胎兒就會缺血缺氧。宮縮乏力,會導致產程延長。宮縮過強,對孕媽媽來說,可導致陰道、子宮頸撕裂,胎盤滯留,產后出血;對胎兒來說,則可導致缺氧、顱內血管破裂。
腹肌和膈肌收縮力是第二產程中輔助胎兒娩出的重要力量,對孕媽媽來說是一種控制不住的排便感。在第二產程末期合理使用腹壓,促進胎兒娩出最為有效,過早運用腹壓會導致疲勞和宮頸水腫,孕媽媽應該聽從醫(yī)生的指導。此外肛提肌收縮力可以協(xié)助胎頭的內旋轉、仰伸及娩出。
(二)胎兒的必經之路——產道
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,分為骨產道和軟產道兩部分。這條通道可不是一條光滑筆直的大道,而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徑。骨盆構成了骨產道;子宮口、陰道、外陰構成了軟產道。骨產道不僅堅硬,而且大小和形狀不規(guī)則,是一條橢圓形的通道,最窄的地方直徑是10厘米,和胎兒頭部直徑差不多。所以胎兒要不斷旋轉,找到一個最佳角度,并且讓頭骨稍稍改變一下形狀才能通過。軟產道中最艱難的部分是子宮頸口。分娩前,宮頸口只有1厘米寬,隨著產程進展,宮頸口會最后擴大到10厘米,這樣胎兒的頭部才能夠通過。胎兒在母體內生長時,骨產道和軟產道都是嚴密封鎖的,阻止胎兒出來。分娩發(fā)動后,軟產道周圍的肌肉和韌帶變得柔軟伸展。骨產道和軟產道都努力擴張以使胎兒通過。
(三)胎兒本身的因素
胎位對于能否順利分娩很重要。一般情況下,胎頭向下,通過產道時胎頭會不斷旋轉以取得最佳角度,頭骨也會發(fā)生變形,以適應彎曲的產道。臀位順產的難度很大,橫位的胎兒則無法通過產道。胎頭相對于媽媽的骨產道是大是小,也很重要。胎兒的頭不大,但媽媽的骨產道狹窄,那么胎頭還是難以通過。
(四)產婦的精神狀況
產婦的精神狀態(tài)對能否順利分娩起著重要作用。越來越強烈的疼痛、恐懼和擔憂、對環(huán)境的不適應、缺乏飲食和休息導致的焦躁,很容易引起大腦皮質功能紊亂,導致宮縮乏力,使本來可以順利的分娩變成了難產,甚至要實施剖宮產。所以,孕媽媽要對自然分娩的不適和疼痛有充分的思想準備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順利生出寶寶。不可以對自然分娩抱著試試看的態(tài)度。宮縮來臨時,孕媽媽要想到,對自己來說是疼痛難忍,對寶寶來說,更意味著巨大的艱難和考驗。